“一纸协议握在手,心里的疙瘩终于解了!”近日,在夏集法庭法官杨霞的主持下,村民张某与李某的手重新紧紧握在一起。一场因房檐排水、通道占用引发的邻里纠纷,在法官、村干部和乡贤的共同努力下得以温情化解。
张某与李某本是多年邻居,却因相邻通道使用问题争执不休。多次协商未果后,李某推倒了张某建在通道旁的院墙,张某遂一纸诉状告至法院,要求赔偿财产损失。案件受理后,承办法官杨霞并未轻易作出判决——她敏锐地意识到,财产赔偿只是表象,相邻通道的使用权纠纷才是撕裂邻里关系的根源。若不能彻底化解,纠纷很可能再度爆发。
为真正从源头解开心结,杨霞决定上门调解。当天正逢下雨,她仍冒雨驱车赶到村里,并特意邀请村干部、乡贤和双方亲属共同参与,借助“乡里乡亲”的情感纽带缓和双方对立情绪。调解过程中,她既讲法理,明确宅基地使用边界;也谈人情,以“远亲不如近邻”唤起相互理解;更生动地引述安徽桐城“六尺巷”的典故,以“让他三尺又何妨”的千古佳句劝导双方互谅互让。
经过数小时真诚沟通,张某与李某终于放下积怨。双方不仅就财产损失达成和解并当场履行,还一揽子解决了通道使用、房檐排水等根本问题,现场签订调解协议。
历时数月的纠纷,在一次次耐心沟通中圆满化解。杨法官的这次冒雨调解,既是邓州市人民法院创建“枫桥式人民法庭”的生动实践,也是“将矛盾化解在基层、把服务送到家门口”的暖心体现。她巧妙运用“六尺巷”的古老智慧,让群众真切感受到:法律不只是纸上的条文,更是可以走进生活、温暖人心的力量。
“六尺巷”典故:
清康熙年间,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。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,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,供双方出入使用。后来吴家要建新房,想占这条路,张家人不同意。双方争执不下,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。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,不敢轻易了断。
这时,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,要求他出面解决。张英看了信后,认为应该谦让邻里,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:千里来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家人阅罢,明白其中含义,主动让出三尺空地。吴家见状,深受感动,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,"六尺巷"由此得名。